謊言的烙印
The Hunt
上映日期:2013-04-05
類 型:劇情
片 長:1時56分
導 演:《傷心潛水艇》湯瑪斯凡提伯格(Thomas Vinterberg )
演 員:《007首部曲:皇家夜總會》邁茲米克森(Mads Mikkelsen)
發行公司:傳影互動 ifilm
謊言的烙印在探討的是一名受許多小朋友所喜愛的老師,被其中一名小孩誣賴性侵害,大人在先入為主的觀念之下,認定小孩子不會無端說謊,必定是實際遭受到大人的玷汙,即便語意不明、印象模糊不清,也假定那是心內受創過大所造成的失憶或選擇性遺忘。
而《謊》的劇情,一直讓我想到另一本書裡的其中一個故事,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與雷同的地方。那本書叫《洗腦: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》,書中的內容在討論著各種洗腦的方法和形式,藥物性、肉體性、催眠性、宗教性、音樂性種的手法都有人玩,希望能夠藉此外力改變人的思想,它不是一本學術性的書籍,書中的每一章都會提供不同的實例,作者是實地經過調查、訪談案件中的各方人物。
其中一個案例我在閱讀的時候,覺得非常的扯,整個事件中的每一人都非常的荒謬。這個案件與《謊》中的情節頗雷同,一樣都是成年人被小孩誣賴控訴性侵害。只是電影中的角色是幼稚園老師,書中的角色是父親。但一者是無心的童言童語,一者則是有意。同樣地,在學校的師長聽聞兒童所說的話之後,一如電影裡的園長一樣,都相信小孩子不會說謊,無故編造虛假的事情,而且能粗略地形容成年男人的性器具特徵,即便是不完整、模糊的概念,表示曾經受過性侵害。
我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:『佛洛伊德結論道很高比例的孩子都曾遭受父親性侵害,後來他才逐漸瞭解「那些性誘惑的畫面從未發生過,那些只是我的患者自己編出來的幻想,或者有可能是我強加給他們的。」』
書的記載和電影的劇情發展頗相像的,不論是師長、友人、牧師、警察、心理學家在得知這起事件後,在人云亦云或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下,全都認為小女孩被他父親性侵害。也如電影中一樣,在誤導的心理學的推波助瀾下,小女孩受了大人言語上的暗示,開始編造虛妄的記憶,不實的場景,小女孩是被變相鼓勵說出大人在內心裡已經期望聽到的預設答案,即便記不起任何具體的事情,也被認定為是受到創傷後所造成的壓抑記憶症狀,反而更引人同情。所有未經證實或無法證實的指控,都已經烙印在每個人的腦子裡,『此人是性侵犯』的印象已揮之不去。有沒有真的證據、是不是真的有犯行,其實已經不重要了,因為書中的父親已被眾人認為是性侵犯,最後還是依強暴罪名被判處二十年徒刑。
那書中最扯的地方在哪?在於父親明明沒有做出玷汙自己小孩的事情,就在眾人的壓力之下,特別是警察的詰問,他自己被迫虛構出假的記憶,與小孩所捏造的性侵過程相符的犯行。通篇讀下來,不論是小女孩、警方、父親、母親、牧師,真的是覺得事件中的每一個人都瘋了,因著小孩的言語,全都只是想要定那父親的罪。
萬沒想到在書中看到的兒童誣賴性侵案件,會有一樣的題材被拍攝為電影。當眾人都指責自己是性侵犯時,從最外圍的人際關係圈開始有人懷疑,連最親密的情人在言論氛圍下,都不禁抱持著懷疑,整個生活如同像是被孤立,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,同時又得面對鎮友無端的唾罵、毆打,對於小孩無心的證詞,有種嘴巴吃黃蓮,有苦說不出,縱始說了,輿論的重心也偏側於小女孩上,無幾人要相信自己所說的。就連好友的信任也抵不過親情的愛護。
這部電影帶給人很沉重的糾結感,一個好人連為何會發生這種情在自己身上都還搞不清楚,就要面對眾人的非難、指責,即便法律還給他了清白,但就像那句經典台詞一樣「Lucas,已經回不去了。」,他曾經疑似是個性侵犯的念頭已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裡。或許我們很痛恨電影中的鎮友蓄意排擠Lucas的家人,對於這樣的群眾暴力非常不齒,那是因為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很超然地知道Lucas是清白無辜的,但若此事是發生在自己的子女或親友身上,聽到他們被性侵犯了,也難保我們的理智線也會斷掉,變得像電影中那些人一樣,被情緒給驅役影響了理性,失去了該有的判斷能力,而毀了一個無辜者的一生。
0 意見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