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葉怡君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06年09月01日
|
最近在研究神道教的資料,也順便入手了這本書。讀完之後才發現,並沒有太多可以使用的資料,裡面對於神道教的描述並不多,但卻打開了我對於日本鬼怪的認識。
曾經在課堂上老師有稍微講解日本和中國的鬼怪觀,兩者是不同的。中國認為人死為鬼,日本卻認為鬼是另外一種層次的東西。在汎靈信仰之下,萬物都可以成神,也可以成鬼妖。初次聽到這樣的言論,生長在台灣社會的小孩,普遍的認知就是鬼就是鬼,那有啥這麼多有的沒的分類。而老師也是淡談帶過,未能有足夠的時間繼續深入探討,能夠吸收的訊資也有限。
時光荏苒,在此機會中無意入手這本書,讓未完的話題得以繼續研究下去,補足我對日本鬼怪觀有更深層的認識。而且作者還是一位台灣人,不得不讚佩她對於日本文化的研究和熱愛。能夠將自己所喜好的轉化為有形的知識與人分享是幸福的。
書裡面,開宗明議的介紹日本鬼怪的四大宗-鬼、天狗、河童、妖狐。作者引用了各種文獻,佐證這些鬼怪的前源與原型,如何從中國的鬼怪神話隨著遣唐使歸國,融入於日本原生信仰之中,再誕生出新的形象。除了可以從鬼怪上反應出日本人對於大自然的理解和崇拜心態,另一方面也反應出文化上的演變,也會隨著其他國家文化的輸入而衍生出新的文化價值觀。如天狗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形象,更在佛教傳入後,而增添了佛經裡威而不怒的金剛的形象。
而宗教、信仰,往往是刺激文人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。不論是東西方或古往今來皆是如此,日本當然也不會例外。以怪喻今是在以前高壓集權的政府統治之下,文人諷刺時政的紓壓方法之一。而古代中國身為文化輸出國,也在一定程度上,影響了日本文人的創作,在日本的鬼怪文學裡,也有中國怪誌小說的影子。而從文字表達的怪鬼故事,再進化成浮世繪的視覺傳遞,妖怪被賦予了形象,人們更能直接性的理解生活在他們周遭的鬼怪為何樣。
作者也介紹數位日本的妖怪繪畫大師,如土佐光信、葛飾北齋、河鍋曉齋、島山石燕,並將他們的作畫穿插於文章之間,圖文並茂。另外還有作者所收集而來的妖怪食玩。特別是大家所熟悉的《鬼太郎》系列食玩。
其中有一章在介紹日本怪鬼故事中,女性的悲嘆,<四谷怪談>,三則為日本原生故事,一則為改編自瞿佑的《剪燈新話》中的<牡丹燈記>。為何女鬼會多於男鬼?這用社會學的角度通可以得到解釋。在古代,女性的社會低位卑微,即使遭遇了不幸,更不會有人為了女性強出頭,女性成了社會的犧牲品,而女人的忿懣便遺留於人間,做為一種報仇機制。便誕生了一則則以女鬼為主角的鬼故事流傳至今。
最後,也是台灣人該要好好思考的一件事情。就是日本有所謂的「妖怪學」。近代不乏一些學者或職人,專門研究鬼怪的事物,而成為一種專業的學問,如井上圓了、柳田國男、伊能嘉矩、小泉雲八等人,將日本民俗信仰轉化成為一種知識、人文。如今日本的妖怪觀反而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養分,滋養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動漫。諸不見日本動漫裡,充斥著濃濃的神道教、佛教、道教、陰陽道的信仰,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都可以成為動漫裡的人物。但在以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的台灣社會,卻難以形成這樣的風氣。更罔論台灣政府只會出一張嘴要推廣文化創意產業,最後也只能搞出個靠視頻魔師的YIF。
0 意見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