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
作者: 遠藤周作
譯者: 林水福
出版社: 立緒文化 

這本書是遠藤周作最後的鉅著,也是個人拜讀的第二本,第一本是《沈默》。

裡面討論的內容與議題相當的廣泛,不論是在宗教面、人性面、文化面上-東西方文化差異、日本神道教宗教觀、轉世輪迴觀、一神論、汎神論,有著我們早已知道這東西存在,但卻從未真正地深思討論過。作品用淺顯易懂的文字,藉著數位角色的多線劇情,每人心中都帶著自己的矛盾、傷痛、遺憾,嚮往著能夠找尋到心中想要的答案,如朝聖般地踏上了印度教的聖地恆河。在書裡,每個人物都是主人翁,因為人物不是重點,其背後欲表達的議題才是此書真正的核心,不論是單獨討論或是重疊討論,不斷的穿插於種種面向之中,閱讀的當下,對書中種種的觀點帶來的衝擊和震憾已非言語可以形容,閤上書本後的省思更是讓人餘韻猶存。

早先我對於基督宗教許多的教義抱有著很大的疑惑,不解其中之意。這本書裡面的劇情正好回答了某部份。基督宗教如何看待「靈魂」。修道院的神父,在審核大津要的口試時,認為他心裡仍有著汎神論的思想。即便是誕生於基督宗教家庭裡,耳濡目染的都是一神信仰,但生活在信仰多神、萬物有靈的日本國土,思想上難免浸淫到些微的影響。這樣的思想真的會影響到擔任神職人員嗎?我不清楚,但個人是挺認同大津的思想,「上帝不是人以外讓人瞻仰的東西;而是在人之中,包容人、包容樹、也包容花草的大生命」。不僅讓人深思,緊守著條列式的教義,真的會比感受上帝的愛來得重要嗎?

看了此書後,又回想起當時《阿凡達》上映時,基督宗教批判這部電影,譴責它傳達「萬物有靈」思想。當時的我不以為然,認為這又不是啥大不了的事,何須大驚小怪。這也是大津被神父們認為是異端的其中一點。另外大津認為「善裏頭隱藏著惡,惡之中也有善的存在。神才能變魔術,基至於應用他的罪,導向救贖。」被多元信仰圍繞的我們,普遍性應該會認為這段話並無太大的問題。但對於基督宗教而言,大津因有著這樣的思唯,被神父們視為異端思想,是善惡二元論。因這世界上只有善或不夠善,惡是不存在的。他更認為,神不只存在於一個宗教之中,而是各種宗教裡,神都在裡面,只是依不同的面貌,不同的名字出現。或許學術性或宗教交談裡,這些話可以明著講,但對於內部性的用語上,這些說話是否妥當,就見人見智了。

在「女神」一章裡,有一小段討論到瑪麗亞和印度女神的差異。瑪利亞是無染原罪,而印度女神是善惡混合。雖然用嚴格的神學定義,聖母瑪麗亞不是女神,只是基督宗教的中保聖人之一;而印度女神是實實在在的神。真要將兩者拉到同一水平上討論的話,也只能說他們是宗教性女性面向。瑪麗亞象徵著母親的形象,不單指是耶穌基督的母親形象,也是全教會的母親形象。;印度女神多帶著強烈陶醉在死亡和鮮血的自然律動,雖有著溫柔的造型,但又帶著恐怖的樣貌,因為誕生的時候,總是帶著死生的生命。作者更是以「查姆達女神」做為和瑪麗亞做形象比對。瑪麗亞清純、優雅;查姆達又老又醜。但他們都擁有著偉大母親的愛,是那樣的豐潤、溫柔,呵護著孩子們。母性不因著外表的美醜而被抹滅,母親依然是母親。

每個宗教,都有著因了什麼而得救的依憑。基督徒因著信耶穌基督而得救,而印度人因著恆河而得救。雖然兩者的差異性是對象的不同,但相同性在於,人們都是被全然的接受,不因職業而有些分別,不因性別而有所分別,不因年紀而有所分別,更不因貴賤而有所分別,只憑著內心裡的信便可被全然的接受而得救。或許有人認為,基督宗教和印度教是兩碼子不相干的事,但在此書中,神父大津被教會逐出後,在恆河岸邊將臨死前千里迢迢趕來恆河來,卻無力到達的巡禮客們,如同耶穌背負起十字架那般,將巡禮客背負到恆河旁,他們的完成終極關懷。一位神父背負著非信徒的印度人,不但完成非信徒的終極關懷,他內心深信,祂也在這個國度,恆河就是上帝之愛的河流,大津也向祂祈禱,希望祂能夠擁抱這些飄流在恆河上的人

0 意見 :

張貼留言

ShareThis

橫式ads